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六师附小庆110周年,校友进校园”活动传佳话
2019-06-12 10:54:50 2812

  2016年11月29日,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打开校门,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老校友、老领导和老教师“回家”,共同分享母校110周年华诞的喜悦。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一群群白发老者在校园中流连,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从百年前的“洋泾小学堂”,到今日拥有三个校区、3300多名学子的浦东名校,六师附小110年的发展史,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佳话:有的家庭四代十口人都是附小校友,有的现职教师当年就是附小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他们又不约而同回到母校任教。回忆起在六师附小度过的求学时光,他们不约而同说出了一句话:“我们真的自豪,因为同在这样一个快乐的地方学习过……”

情牵母校一家四代都是校友

“六师附小,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本书,第一首诗,第一道风景,第一个故事,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向往……”在校友座谈会上,这首由校友姚美芳特意创作的诗歌《我们是六师附小学子》,由四位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激情朗诵,令不少老师感动得眼含泪花。姚美芳所在的姚氏家庭,四代人都是附小学子。“我们是附小的学子,认识世界从这里开始……”正如诗歌里所写,姚美芳姐弟四人在附小度过了非常快乐的小学时光,他们对人生事业的选择也不约而同都与孩子有关:一位是儿科主任医师,一位是国家一级编剧,还有两位都当了教师。

“附小校庆就是我们家的大事,家庭微信群里早就讨论过好几次了。”六师附小1967届毕业生陈宪珍的家庭里,四代10名家庭成员都与这所学校有缘。她的母亲戴仲楣在附小当了20多年老师,陈宪珍这一辈的三兄妹,以及他们的四个子女,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在附小上学。如今,陈宪珍的侄子陈浩是该校的后勤保障部部长,而家庭中最年轻的“附小第四代”,是正在读四年级的陈奕文。

关于六师附小的一切,是全家人最珍视的共鸣。每每家庭聚会,总有人聊起校园趣事。大家还结伴相约,登门探望求学时的老校长俞仁杰。这种对学校深入血液的归属感,令第三代的两位媳妇甚至有点小小的“嫉妒”:“哎!如果我也是附小人,该多好!”

反哺母校当年同学今是同事

“六师附小走过110年,校址变迁,规模扩大,但不变的是校园里一直都有快乐的氛围,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我们很骄傲,对同一种教育理念的认同,在附小绵延了百年。”六师附小校长沈晨曦透露,在整理校史时,不仅挖掘出好几个三代、四代都是附小人的校友家庭,还发现毕业于本校的现职教师多达22人,其中有四位还恰巧是小学的同班同学。

“昔日,附小曾是为他们播种梦想的学堂;今日,这快乐的校园,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对于1983届六师附小毕业生张颖、谭莺、滕伟明和吕青来说,这句话是对他们在这个校园里度过的青春岁月的最好形容。1978年,他们四人走进当时还位于南洋泾路134号的六师附小,成为实验班的同学。

虽然四人中有三人都是教工子弟,然而令他们感慨的是,“做老师的爸爸妈妈铁面无私,从来没有给自己一点点的额外照顾。”谭莺说,父亲决不允许她在学校里叫“爸爸”,而是“只能叫谭老师!”

“在我眼中,附小的老师对学生的好,真是不求回报的。”滕伟明笑言当年自己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却也是受老师恩惠最多的学生。他回忆,每每成绩不佳或犯了纪律错误,都会被张颖的父亲——实验班的班主任留堂。老师耐心一对一补课,从来没有收费一说;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时天晚了,不是爷爷来校送蛋炒饭,就是被老师带回家一同吃晚饭。老师的形象,在滕伟明的心中渐渐扎了根。后来他努力学习考上了浦明师范学校,又因为有计算机的一技之长,如愿打破了当时两所师范学校的地理分割线,回到母校任教。

如今,这四位当年的同学,已是在附小教书育人二十多年的老同事。他们有的成了资深教师,有的已是教研组长,所教科目涉及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他们对母校的祝福,很朴实也很简单:“尽己所能,把儿时在六师附小亲历过的快乐,带给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