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委员建言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
2023-10-10 09:59:56 135

来源标题:委员建言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

编者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为助推中小学教研工作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研队伍,助推完善中小学教研保障机制,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

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创新学校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面对新时代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校本教研的价值定位,在目标、动力、内容、方式等方面展开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以整体思维重塑校本教研目标。建议进一步推动校本教研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深入开展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引导教研机构在区县层面建立双线并行的“大教研”机制,推动学校开展“大教研”活动,即横向上实现学科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并行,纵向上实现学段教研与跨学段教研并行。

以治理思维激活校本教研动力。建议指导学校在章程建设过程中,将校本教研体系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教师管理与教研团队建设。史家小学近年来探索构建“教师领导型治理结构”,充分赋予一线教师专业自主权与专业决策权,组建“项目式研修团队”,有效激发了校本教研活力。

以贯通思维优化校本教研内容。建议进一步完善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教研机构下沉学校机制,使教研工作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可将其作为教研员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指导学校做好教师研修内容的系统设计,分层分类建构教师研修内容,形成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学习与研修活动。

以实证思维转变校本教研方式。建议推动校本教研从基于经验的浅层化教研走向基于实证的深度教研,帮助教师以专业性与研究性应对日常教学生活。探索形成高校科研人员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机制,实现“教”与“研”双向滋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加快推进教研数字化

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研数字化进展较快。一些地方自主探索数字化教研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效。不过,多数地方的数字化尚未同教研高质量发展有机深度融合;多数地方没有制定数字化教研规划方案,缺乏业务骨干,也没有考核推动机制。基层同志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标准,开展示范培训,做出全面部署安排。为此建议:

加快制定国家数字化教研标准。国家抓紧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加强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数字化教研标准和通用规范,提出面向2035年的数字化教研基本方略,提出不同学段教研数字化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出台教研员数字素养发展指引,明确教研员数字化素养的标准。

加快构建国家数字化教研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国家数字化教研平台超市”,由教育部直属机构负责运维;一省一“门市”,由各省级教研部门具体负责各自实操。孵化省级数字化教研平台,构建省内省市县校“纵向”数字化教研服务体系,同时构建国内省市之间“横向”数字化教研分享交流体系。国家平台研制数字化教研公用软件,供各地各教研机构免费使用或下载改造。

加快启动国家数字化教研培训。启动“国培计划——国家数字化教研示范培训项目”,引领各地普遍加强教研员数字化能力建设。

加快推动数字化教研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在东中西部分别设立一批数字化教研实验区,或设立专门研究课题,激励在体制机制、手段内容、部门联动、资源共享、购买服务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有机融合,探索数字化教研将现代教育技术嵌入教研过程,分析教学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角色互换,在数字化教研中,鼓励教研员合作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引导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既要主动学习运用数字技术减负、增效、提质,又避免过度依赖、陷入技术主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

着眼于学生 着力于教师

强化教研活动实效

新时代中小学教研工作的突出使命,是不断探索完善核心素养下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为“立德树人”保驾护航。虽然教研的直接对象是老师,但最终指向必然是学生。在“着力于教师”的教研活动中,课程建设和教研方式都应该从“着眼于学生”出发。建议:

职能定位要科学。要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业务保障,推动教研机构在全区域范围内深度调研,了解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根据问题、针对难题,与一线合作开展相应研究。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提供工具性的操作范式。要为一线教师提供帮助各类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指导,进而为各类学生成长提供方法选择。

课程建设要系统。一般教研部门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学科类课程、年级类课程、综合素养类课程。年级类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主要就日常教学开展持续且精细的研究与学习。学科类课程要关注到学科专业类和学科教学类的区别,一方面要重视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点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学科前沿问题或学术动态的了解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科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培训和研究。综合素养类课程的丰富性是关键,要涵盖健康、审美、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更要有学生心理、认知科学、脑科学、学习科学、教育学等方面内容。

教研方式要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强调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合作、体验、探究,最终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先行改变。一般而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项目类型有三种:短期会议或工作坊式的专业培训、聚焦教育理论或基于知识的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内嵌于教师工作过程的职业支持。要客观地根据不同的教研目标、教研内容,特别要根据成人培训“任务驱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教研质量,有助于参与教师的有效获得。